平地上崛起现代化新园区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今年以来,高新区坚持用好改革“关键一招”,既思“变”又“辩”思,更图强,以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为“试验田”,创新完善“龙头企业+配套园区+运营公司”发展模式,在昔日杂草丛生的
今年以来,高新区坚持用好改革“关键一招”,既思“变”又“辩”思,更图强,以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为“试验田”,创新完善“龙头企业+配套园区+运营公司”发展模式,在昔日杂草丛生的郊野之地上,快速崛起一座“国际范”十足的现代化产业园区:引进落地瑞士泰科、日本岩谷等行业领军企业36家,其中主板上市企业2家、外商投资企业9家;产业聚集度达到88%,成功获批全省首批、全市首家国际合作园区……
感受着勇于改革、善于创新、担当实干的强烈“脉动”,园区运营机制改革的“密码”呼之欲出。
从“筑巢引凤”变“为凤筑巢”——变的是服务意识
在传统开发模式下,外来企业落户,要么“画地为园”自建自足,要么选择模块化厂房搞“二次投入”、重复建设。无论哪种路径,终归耗时、耗财、耗力,未及投产达效,就已焦头烂额。
针对这些问题,高新区以“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”的担当,将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作为突破口,对园区运营模式进行改革突破,探索出一条定制化建设、集约化发展、市场化运作的园区开发新路子。
“园区由集团自筹资金担纲开发,以长期租赁、先租后让、弹性年期等灵活方式,提供定制化高端厂房,实现企业拎包入住。”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,山东高创建设投资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程辉介绍。高创集团集中资源“为凤筑巢”,入园企业腾出精力专注于创新研发和赶工投产。让专业的团队干最专业的事,参建各方形成了“千帆竞发、百舸争流”的“竞跑”态势。
目前,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一期规划建设的30万平方米厂房已全部预定完毕,首批入驻的聚源电子科技公司今年全面投产,预计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,明年有望突破2亿元。
从“招企入园”变“筛企入园”——变的是招引理念
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必须统筹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,通过招引模式创新,最大限度选优引强,坚决不能搞“剜到篮子里就是菜”。
高新区按照“建链—补链—强链”的思路,以潍柴集团为龙头、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为载体,精准实施产业链招商,全力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关键环节延伸,一大批高精尖配套企业纷至沓来,集聚构建全球高端的动力装备产业链条。园区全部建成后,预计将引进企业500家以上,年可实现产值5000亿元。
全球企业成千上万,如何辨别甄选优质企业?“我们与国内顶尖的基金管理人开展深度合作,瞄准世界500强、行业龙头企业定向招商,再由地方主导的母基金管理人团队二次筛选,实现招商选资与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有机融合”。高新区资本招商的“操盘手”——国创公司董事长胡洁一语道破“诀窍”。
“在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36家入园企业中,外资企业就有9家,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占1/3。下一步,我们将锁定德美、日韩等重点地区,加快引进‘大高外强'项目。”高新区经发局局长孙文峰信心满满。
从“单打独斗”变“协同作战”
—变的是创新模式
一园链起千家企。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从“建得快”转向“见效快”,不是只有龙头企业在唱“独角戏”,而是靠技术和平台奏响了自立自强“大合唱”。
今年伊始,以潍柴集团建设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为先声,高新区将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至空前的战略高度。通过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这个纽带,潍柴供应链的高效协同优势,迅速扩散至创新链。
作为首批落户园区的企业,宇太智能科技公司投产当年就研发出2项新品,大量应用到潍柴国六产品中,研发应用效率提升30%以上。“现在有潍柴和上下游企业这个‘朋友圈',大家在一起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。”该企业董事长王兆宇兴奋不已。
目前,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已拥有5个国家级实验室(中心)、24个省级企业研发机构、9大公共技术平台和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近期又通过“揭榜挂帅”,发布了总金额4400万元的18个技术需求项目。面向汽车电子、关键零部件、动力总成等细分领域的协同研发机制加速扩张,“国际动力城”冲刺万亿级的“第一动力”愈发强劲。
文章来源:《安防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test002.com/zonghexinwen/2022/0301/1180.html